繁体版 简体版
180TXT > 科幻 > 文明破晓 > 第857章 援助苏联(十四)

“软件与硬件竟然能够分离到普通人都可以通过操作软件完成工作的程度了么?”吴有平感叹道。

何锐自信的答道:“国家在电子产业上的投资那么大,加上这么多技术人员的努力,终于能够达成这样的标准。”

虽然不懂得电子产业,吴有平却懂得产业。在吴有平领导国务院的时期,计算机就被归类在电子产业下。即便电子产业的利润比较高,刨除利润之外,何锐政府又将占gdp1.5%的资金投入到电子产业之中。在如此巨大的产业投资下,催生出了1个庞大的产业。

这个庞大产业的产能,帮助中国军队在电子方面拥有了压制欧美军队的优势。还基于电子产业的优势,建起了中国的作战系统。从此,中国已经率先进入了战争体系对抗的阶段。不仅中国拥有了这样的优势,连苏联也能通过中国的援助,进入到战争体系对抗的新高度。

吴有平当然知道电子产业对国家的巨大影响,他问何锐,“主席,你准备管经济了?”

“我不准备直接管理。不过我准备给接下来的产业布局把把关。”何锐没有把话说的太死。

但是在吴有平听来,这已经意味着何锐同意管经济。这让吴有平十分开心的笑道:“呵呵,主席再回来管经济,我就可以完全把挑子放下。”

何锐却摇摇头,“我是希望让润石同志负责未来产业发展的制定。”

吴有平有些不以为然,“主席,你也不能给润石同志压这么大的责任。”

何锐叹道:“有平,你是个非常纯粹的同志。不过你放心,润石同志比你想的更强!”

吴有平只是叹息1声,却没有说什么。何锐说的“纯粹”,吴有平认为自己可担当这个称赞,因为吴有平决不接受自己成为1个因为私欲而影响国家的人。

不过吴有平也很清楚,党内不缺乏这种同志,却没有在数量上形成压倒性多数。更多人还是在各种程度上受到了私欲的影响。

当下的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大国,中国的领导人天然就拥有巨大的权力。未来的中国则是世界领袖,是真正的天朝上国,未来中国领导人能够拥有的权力之大,连何锐都没能亲自体会过。而当下何锐所认同的接班人李润石将自然而然的拥有那样巨大的权力,面对前所未有的权力诱惑,很多人有着自己的想法。

既然这个问题没办法谈,吴有平索性岔开话题,“主席,苏联拥有了空军作战系统,对面的德国会不会在短期内拥有同等水平的作战系统。毕竟,德国的军事技术水平超过苏联太多。”

何锐摇摇头,“就我们所知道的情报,德国连自己的电子管计算机都没能搞出来。缺乏硬件的支撑,德国肯定搞不出等同于苏联的空战系统。”

何锐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苏联向中国要了10套能够指挥1000架战斗机的系统。这还是因为苏联方面认为自己拥有快速国产化中国作战系统以及电子计算机的能力,所以只购买了能够指挥1万架战斗机规模的指挥系统。

自从这套系统运行后,苏联空军的损失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苏联空军司令部内却没人讨论此事,因为总参谋部的目标是通过1次强大的反攻,给与德军沉重打击。作战开始前,部队就已经有了承受巨大损失的心理准备。

原本朱可夫是计划对孤军深入的德国第21装甲军发动进攻,却没想到德国第21装甲军跑的如此之快,让围歼计划落空。但苏联红军的反攻却不能停止,既然德军从伏尔加河东岸撤离,红军就沿着伏尔加河东南1路南下,全力恢复与巴库油田的联系。

德军并没有因为伏尔加河以东出现苏联军队而渡过伏尔加河,相反,赖歇瑙元帅非常乐见这样的局面。因为红军越是往南部调集部队,就意味着作为苏联铁路枢纽的莫斯科地区必须抽调兵力。莫斯科地区的防御部队越少,就意味着德军进攻莫斯科所需的兵力越少。

红军总参谋部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当苏联红军沿着伏尔加河东岸进行了要点防御后,顶住了克里姆林宫的压力,并没有立刻组织反攻。

10月20日上午起了北风,阴云随即布满天空。过了中午,天空中开始飘下来细密的雨丝。也就是从10月20日开始,苏德战争的整条战线上的雨就几乎没有停止过。

头两天,苏德两军还能在雨中继续作战。不停歇的雨下到第3天,松软的土地吸饱了雨水后,很多土地已经更加湿软,原本可以轻松行动的坦克履带经过原野的时候就陷入其中。

秋雨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随着1阵阵的北风吹过,雨水从天空中翻滚着的阴云中不断下落,让地面越来越湿滑,越来越泥泞。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德军的进攻速度越来越慢。而行动缓慢还不是最糟糕的,由于德军并不依托铁路线发动进攻,所以德军的后勤供应遭到了严重挑战。

有着宽大履带的坦克尚且会陷入泥泞,负责运输物资的卡车更是如此。此时,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都在车辆后面携带了木料。这些木料基本是十几厘米粗的圆木,当苏联坦克陷入泥泞后,就会将圆木铺设在履带下,帮助在泥浆中打滑的履带能够压着这些圆木从泥地中开出来。而德国装甲部队最初并没有掌握这样的经验,所以在前线接连遭到了苏联红军坦克部队的反击。

虽然德军占据了空军优势,可以使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击毁在泥泞土地上没办法快速行驶的苏联坦克。但是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发动进攻前,苏联坦克依旧有时间对行动更加不便的德国坦克发动进攻。

秋季的泥泞期时间并不长,也就是1个多月。只是绝大多数德国军队官兵都是人生第1次见识到在近百万平方公里的泥泞土地。不管是往任何方向,只要在苏联的土地上,城市之外都是可怕的泥泞,而且这些泥泞每1天都在蓄积更多水分,变得更加湿滑。

以往20年,苏联政府每到这个季节都会感觉头痛。然而历史上第1次,苏联政府感觉到这场秋雨弥足珍贵。此时无需苏联红军浴血奋战,仅仅是气候就已经让德军的进攻变弱了。10月下旬的秋雨到11月下旬上冻前,都可以给苏联红军赢得足够的时间。

朱可夫领导的红军总参谋部内,大量关于德军行动的情报汇总起来。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经过1系列的分析,确定了德军此时根本没有构筑防御阵地的行动。不仅如此,德军对于攻克的苏军防线也没有进行加固与维修。

虽然当下苏联红军依旧被德国压着打,但是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已经开始根据情况制定了1次全面大反攻。这次计划中的大反攻,是以彼得堡与莫斯科为中心展开,做好了反攻距离超过300公里的大反攻。

如果德军现在开始构筑阵地,在苏联红军大反攻开始后,德军可以撤入预先准备好的防线,从而对苏联红军发动猛烈的反击。既然确定德军没有开始修筑防御体系,再等半个月,德军就再没有修建防线的任何可能。

确定了这些之后的朱可夫下令,苏联红军开始全面调动,为接下来的上冻期战斗做准备。如果德军没有破坏中亚线,大量中亚地区的装备能够通过铁路运抵莫斯科。隆美尔破坏了中亚线后,苏联红军只能绕1条远路。

原本莫斯科并不直接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直接连接,但是这些年中苏贸易发展迅猛,莫斯科不得不开始勘测地质条件,准备修建1条从莫斯科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铁路。到战争爆发前,这条支线已经完成了勘测与设计,并且完成了前期工程,这部分实际建设占整体铁路建设38%的比例。

战争爆发后,苏联准备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新复线,顺道也将这条支线给修了起来。由于中苏的安全互信,苏联在远东只留下了1个师的部队。不仅军事上的大调动,斯大林下令将西伯利亚监狱中年龄不大,身体还行的犯人都拉来修铁路。硬是在10月27日将莫斯科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修通。所以新的装备能够从西伯利亚大铁路北上,又沿着直线向南抵达莫斯科。

第1批抵达的装备都使用了大量新技术,尤其是t34坦克上使用了大量新技术与新设备。此次升级的很大1部分技术都是苏联原本就具备了1部分,由中国技术人员帮助苏联技术人员将原本还不成熟的技术完成后投入了使用。

便是如此,抽空参观了装备的斯大林依旧感到了些讶异。这些坦克首次应用了旋风式发动机空气滤清器,这种空气滤清器是从中国引进的,与中国的59式坦克使用的空气滤清器是相同的型号。

这种设备安装在坦克内部,斯大林看不到,也就没在意。令斯大林在意的是t34坦克的炮塔外形发生了不小变化。除了坦克炮塔外形之外,圆筒形附加油箱相当抢眼,是这1型号的t-34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箱型附加油箱容积为40升,通常加装2个,可多携带80升燃料。圆筒形附加油箱容量50升,通常加装3个,理论上可多携带150升燃料。不过实际使用中,其中1个圆筒形附加油箱通常被用来携带额外的润滑油,所以圆筒形油箱1般只是将车辆载油量增加了100升。

至于新型6边形炮塔,就更有来头。斯大林耐着性子听着介绍。苏联的生产研发模式往往是分组进行,每1组都不知道其他研发组的存在。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是极为不合算的做法。但是从军事技术安全角度来看,就完全没问题。

战争时期各地都不安全,如果每1组研发团队都互相合作,1旦有核心团队遭到巨大人员损失,研发立刻就会被迫停顿,至少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各个团队独立研发,就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如果1共有6个团队分别独立研发,即便其中5个团队出了问题,只要有1个团队能够完成全部研发,就不会耽误整体装备研发进度。

当然,苏联人设想的都是极端情况。实际上苏联各个研发团队都存活的很好,就以苏联t34坦克的新型6边形炮塔为例,多个研发企业与团队按照苏联的制度搞了起来。由纳布托夫斯基设计的6边形炮塔,按制造厂家的工艺和技术的差别,主要分成3种类型:1种是冲压式,2种是铸造式。细部区别包括所谓“硬边型”和“软边型”,以及至少其他5种工艺上的区别。

有的厂家生产的“硬边”6边形炮塔由多达10个部件构成,其中炮塔座圈部分就包含7个部件。其他厂家生产的“软边”炮塔只有2个部件——即炮塔本体和炮塔座圈。在上述两种情况中,炮塔顶装甲板都是焊接在炮塔侧壁顶部的独立构件。

部件最多的6边形炮塔可能最初出现在183厂。由于缺乏设备,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生产6边形炮塔的工作从1开始就碰到了问题,p.p.马利亚罗夫(p.p.malyarov)被迫设计出1套更为复杂的工艺流程,把炮塔分成几个部件分别制造再组合成型。“硬边式”炮塔具体分为2种,其本体均由3个部件构成。其中1种包括炮塔上部、炮塔下部和尾舱底板3个部件;另1种则包括了炮塔前部、炮塔后部和尾舱底板。随着工艺难题得到突破,采用分件组合结构的“硬边式”炮塔最终被整体铸造炮塔完全取代。

斯大林觉得向他做汇报的这人有些居心不良,貌似有攻击苏联研发制度的嫌疑。不过此时斯大林也知道苏联没办法承担起这么巨大的研发团队的支出,所以就装作没注意到这些看法。

此时,已经介绍到最后1款6边形炮塔。这款炮塔是由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研发,由于铸造结构6边形炮塔生产中的工艺难题太多,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索性抛弃了搞工艺堆砌的路线,选择了最难也是最简单的路线。也就是1力降十会的路线。

这种6边形炮塔采取冲压结构生产出6边形炮塔的基础形状,在基础形状搭配的其他部分继续采取铸造模式,与冲压结构部分同步生产。这种炮塔的上半部分以45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原本计划用瓦柳谢夫(varyushev)和阿尔谢尼耶夫(arsenyev)设计的5000吨水压机整体压制成型,然后与铸造的炮塔基座部分拼焊成炮塔本体构件。

这本就是非常出色的技术,然而此时的苏联得到了中国方面的技术援助。中国工程师们帮助苏联方面将水压机改成了油压机,由于苏联两位优秀工程师在生产5000吨水压机的时候也有不少其他备件,中国工程师们充分利用了这些备件,又与苏联工程师们1起生产出了5000吨油压机的主要部分,硬是多攒出了两台5000吨油压机。

斯大林听了介绍之后,心情有点复杂。中国方面十分克制的行动的确让斯大林比较安心,不过苏联工程师与中国工程师之间的技术差距,让斯大林感觉非常不安。

不过这些事情倒也不怎么重要,毕竟苏联新技术开发成功,并且能够以之前至少3倍的速度生产坦克炮塔。

参观完了这些t34坦克后,斯大林回到克里姆林宫,立刻向基洛夫询问,苏联与中国的油料供应。基洛夫很快就给了斯大林这方面的报告。

中国本土原油产量大概是6千万吨。之所以何锐政府在战前拼命完成这样的产量,是因为何锐政府通过数据统计,得出了6千万吨原油可以满足中国在战争期间的基本需求的结论。所以何锐政府制定了1941年国产原油6000万吨的计划,并且顺利完成。

根据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现阶段需要靠自产以及进口总计1.5亿吨原油,才能彻底满足中国现阶段的需求。斯大林看到这里,心中很是不高兴。1般来说,这样重要的数据在公布前总得有各种调整。

何锐政府偏偏不这么做,从1924年开始,中国政府所公布的数据都相当精准,至少相当的诚实。看着中国的数据,斯大林很是羡慕。1942年,苏联的石油产量高达3500万吨。但这是建立在苏联有巴库油田的基础之上。中国虽然也有大型油田,但是储量与产量明显没有苏联多。

斯大林觉得,如果中国有类似巴库油田这样的大型油田,产量只怕会超过2亿吨,达到了美国的石油生产水平。

而接下来的数据让斯大林心情变得很糟糕。中国在1942年,已经从东南亚地区的数个油田获得了2100万吨的石油供应。又从阿拉伯半岛以及伊朗获取了2900万吨石油的供应。

这5000万吨的石油虽然没能让中国需求得到完全满足,但是解决了大问题。更令斯大林不快的是,中国的航运能力已经有了运输5000万吨石油的能力,这件事本身就太过于不现实。

如果让中国这么干下去,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进口石油,满足1个7亿人口大国的石油需求。这种事情听着就感觉不对头,非常不对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